露出锋利的牙齿去咬一口

我们如何理解黑石?最简单的方法是像 Moon-Watcher 一样,露出锋利的牙齿去咬一口,去咬「破」它。再精致的表面处理,一点磕碰缺口就会轻易败露。缺口的存在如此真诚,毫不掩饰地诉说着材料直觉上的质感。 alt

MacBook Pro 的缺口

MacBook Pro 的缺口原本不是这样,或者说原本没有缺口,最早的缺口来自外壳是聚碳酸酯材质的 2006: MacBook,更像是一个凹陷。拆解图里,这样的凹陷与装配工艺十分契合,非常符合我们对「有厚度壳体」的期待。从功能上讲,这样的形态也符合直觉,符合「抠进去,抬起来」这样的操作。凹痕在薄薄的壳体上看起来就像是凹版印刷,你甚至能感受到壳体挤压时的难过,以及模具上独特的圆弧… 但显然他不足够好看。
alt

2006: MacBook Polycarbonate
alt

2008: Unibody MacBook

2008: Unibody MacBook 似乎是无脑地倒模复制了 2006: MacBook。直到他们以铝合金材质为基础去重新设计 MacBook Air 时才发现,之前的缺口设计是如此的笨拙而又缺乏思考。这样的凹陷让人对材料本身产生了疑惑,这是塑料还是金属?壳体还是体块?相比较下,Air 的切割是如此自然地讲述着材料,讲述着金属...
alt alt

MacBook Air 和 New MacBook

于是全新的切割缺口到 2012: MacBook Pro 才诞生,它几乎是脱胎于 MacBook Air。我们在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的宣传片中找到了一些珍贵的证据,不同角度,不同深浅的挥刀,放大手板比例去琢磨曲面的质量... 包括右下角生猛拉伸的 MacBook Air 的缺口。 alt

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lt

不论是实际产品还是工作室里的手板,新缺口都透露出刻意追求的切割感。过渡光滑的连续曲面,不落痕迹的一刀切,截面的曲线十分均匀利落,末端几乎与机身棱线垂直,使末端切口看起来刀削般尖锐。最刺手的两个尖角上几近垂直的断崖设计,规避了与棱线断裂不够强烈而引起的「塌陷」。这点很重要,反例是后面要讲到的小米笔记本。切口部分没有像整机棱线那样倒角,同样保持了切割感。

互联网的图库里对焦准确到缺口的摄影照片少之又少。鉴于它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反馈,只要你留意观察也能获得一定的印象。如果有条件,最好的方法当然是体验实物,摩挲它,体验它的的割手感。回溯缺口的演化:由凹陷到直切,由具象到抽象... 拥有功能,却抛弃了功能的模样。

False God

类似的,小米笔记本「初代版本」的缺口:照片和渲染图都很难判断曲面的质量。小米笔记本没有采用 Unibody 的设计,壳体有厚度限制,所以切的很浅,带来的后果是截面的曲线很紧张,曲面阻碍了光线过渡。再加上切口边缘的倒角破坏了切割感以及曲线两端打开角度大,于是切口变成了压扁的马路牙子。 alt

雷蛇的缺口整体打开的趋势更大,塌陷感更强,切口同样也倒了角。与小米一样,迷失掉了切割的目的。但如此设计倒是与黑色的氧化工艺表面处理带来的油腻包裹感有些契合,似乎切割感在这样的表面处理下不再合理。

alt

Dell 不必说了,很陈旧。金属的材料看起来像是一个薄壳体而不是体块。
alt

切割感模仿得最好的是 Surface Book,但曲面依然不够舒展,光线积聚很严重。切口很宽,在与屏幕3:2比例带来的局促感做抵抗,当然尖角割到手腕的几率似乎会更高一些。 alt